兰州新闻网_931730资讯信息网

也来谈谈王阳明

也来谈谈王阳明

王阳明

《也来谈谈王阳明》

王阳明是谁?为何王阳明心学成为当今社会的热潮?为何日本现代海军之父东乡平八郎 “一生伏首拜阳明”?为何很多人说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是一个王阳明?(日本深受阳明思想的洗礼,而中国似乎忘记了他)

中国历史上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有三个维度,此所谓:“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也。”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真正能做到的只有两个半而已: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但也仅仅只能是半个。

王守仁,别号阳明。儒学四大圣人之一: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也来谈谈王阳明

王阳明

先来简单的看看圣人是怎么练成的

十三岁 立志做圣人

和老师聊人生理想,回答老师:“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

和爸爸聊人生理想,回答老爸:“我要做圣人”

十八岁 守仁格竹

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三十七岁 龙场悟道

被贬贵州龙场,仰望星空,顿悟成成圣,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开创的学派称之为“陆王心学”(陆:陆九渊)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四十七岁 平定宸濠之乱

带领一帮散兵游勇(非正规军)平定了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朝廷正规军还没到达江西,战争已经结束。

五十四岁 立院讲学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五十五岁 总督两广

干净利落,剿抚并用,平定断藤峡叛军,稳定两广

五十七岁 病逝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病逝返乡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也来谈谈王阳明

王阳明

下面我们来简单聊聊王阳明的思想,我们主要分享两个方面:

一、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中国的哲学一直在争辩人性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人性学说大体有如下几种:人性善(孟子);人性恶(荀子,韩非,李斯);人性无善无恶:(告子,王阳明);人性有善有恶;人性可善可恶;人性有人善,有人恶。我个人是比较赞同人性无善无恶的,人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后面所谓的善与恶,都是教育给我们的。是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同事、领导、社会给予我们的。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教育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意之动了。一个人最关键的是要知道如何分辨善恶,并且从内心遵从善的东西,摒弃恶的东西,这就是王阳明讲的“良知”了。那么什么是良知呢?良知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底线,而这个底线最起码应该高于法律规则,然后上升到道德的要求。中国人讲“慎独”,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时刻规范自己的内心、语言和行为。做到畏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有这样人做事才会有道德规范。但最高的善良必须是要付诸行动的,只有在行动中去实现自我价值,帮助大众成长,才算是善的实际效用了,否则也仅仅是独善其身,尚未做到服务大众了。所谓格物,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身和社会的互动,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影响社会。修身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善去恶,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最后达到王阳阳的“我心光明”的境界。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道场,一个人在工作中如果可以做到兢兢业业,勤奋刻苦,积极奉献,成就他人;就可以算得上是为善去恶了。

也来谈谈王阳明

王阳明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别看这四个字简单,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我们学知识很容易,用知识就很难了,经世致用就更难了。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寻章摘句之人,有几个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智慧真正落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呢?人的一生如果能做到以下三件事情,就可以算得上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了:1、让父母长辈以我为骄傲;2、让伴侣因为有我而幸福;3、让儿女后辈以我为榜样。第一个是做好儿女的角色;第二个是做好夫妇的角色;第三个是做好父母长辈的角色。人的一生做好这三个角色,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大众来说,已经算得上杰出人物了。在当今商业社会,要履行好这三大职责,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事业上成就自己。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不孝顺的儿女,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没有能力孝顺的儿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工作上,在事业上不够精益求精,不够努力奋斗,每天只是为工作而工作,根本没弄明白为什么而工作,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认为一个人一定要经常想想如下三个问题:1、我是谁;2、我来自哪里;3、我将要到哪里去。第一个问题问的是我们的职责;第二个问题问的是我们的使命;第三个问题问的是我们的理想。搞明白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不不需要每天被管理了,我们都是一群自我管理的人了,也就是达到了《易经》所谓的:“群龙无首”了。假如一个企业里面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一条龙,每个人的职责很明确,使命很明确,理想很明确;那么这个企业还需要什么首领呢?

本文作者:五千年中华(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851870949480909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