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网_931730资讯信息网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富兰克林·罗斯福 公元1937年1月20日)

今天,我们运用同样的政府力量去达到同样的目标。四年来的新经验证明,我们的历史直觉并没有落空。它们展示了一个明确的希望:地方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合众国政府都可以顺应时代的要求有所作为,而无需牺牲民主。我们过去几年的任务并没有迫使民主去休假。

我们摆脱萧条所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那还不是你们的和我所指的事务的新秩序的全部。我们立誓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用第二手的材料进行修修补补。我们使用社会公正这种新的材料,开始在旧的基础上建造更持久的结构,以便后代更妥善地加以利用。

在致力于这个目标上,我们得助于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成果。我们重温了古老的真理,抛弃了谬误。我们从来就知道毫无顾忌的自私自利是不道德的,我们现在知道它也是不合算的。

我们现在知道它也是不合算的——由于繁荣的破灭——它原来的创造人曾经吹嘘它是实际可行的——使大家都已坚信,从长远讲,经济道德会带来利益。

我们正在开始消除实际和理想之间的界限。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制造一件力大无穷的工具,足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道德更高尚的世界。

这种新的认识削弱了对于单纯发财致富仰慕的旧思想。对于为了追求利润而违背人生基本原则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容忍他们滥用权力了。

在这一过程中,以前被认可的不正之风就不那么容易得到宽恕。冷静的头脑不那么容易得到宽恕。冷静的头脑不那么容易原谅冷酷的心肝。我们正走向一个与人为善的时代。但是我们认识到,除了有善良之心的人之外,是不存在什么与人为善的时代的。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基于这些原因,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所经历的最大变化乃是美国道德风尚的变化。在有善良之心的人之间,科学和民主一起为个人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和越来越大的满足。由于我们道德风气的这种变化,由于我们重新发现了改进经济秩序的能力,我们已经踏上了持久进步的道路。

我们现在要停下来,从前进的道路向后转吗?我们就要把这个叫做希望的国土吗?我们还要继续走我们的路吗?因为“每个时代无非都是一场美梦,有的在幻灭,有的在诞生。”

在我们面对重大抉择时,总是听到许多意见。贪图安逸的人主张“停顿一下”。机会主义者认为“这个地方就蛮好。”胆怯的人问道“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困难”?

的确,比起萧条和绝望的岁月我们已经前进了不少。我们保持了活力;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已经恢复;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视野已经扩大。

然而,我们眼前的成果就是在不寻常情况的压力下取得的。我们是在恐惧和苦痛的鞭策之下被迫前进的。当时的形势是有利于进步的。

但是,在今天保持进步就比较困难。麻木不仁,不负责任,以及残酷无情的自私自利,已经重新出现。繁荣的这些症状可能转变成灾难的征兆。繁荣已经在考验着我们坚持进步的决心。

我还想问一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我们理想的目的吗?我们找到了我们的幸福境地吗?

我看到一个伟大的国家,地处广阔的大陆,天赐丰富的资源。它的1.3亿人民和平相处,他们正使自己的国家与各国成为好邻居。我看到一个合众国,它可以作出示范,在民主政府下,把国家财富转化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空前美好的生活条件,把最低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远远超出仅仅糊口的程度。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然而,我们的民主制度却面临着挑战:在我们的国家里,我看到几千万的公民——全体人口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他们现在还得不到按今天的最低标准的大部分生活必需品。

我看到数百万个家庭收入微薄,勉强度日,无日不处在家破人亡的威胁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城乡居民,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被所谓的上流社会看作粗鄙不堪了。

我看到数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自己和他们子女境遇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缺乏购买工农产品的物质手段,而他们的穷困又使其千百万人无法进行工作和生产。

我看到1/3的国民住不好、穿不好、吃不好。

我对大家描绘这个情景并不是由于灰心丧气。我描绘这个情景是抱着希望的。因为当全国看到并认识到这是不公正的,就会提出要把它消除掉。我们下定决心要使所有的美国公民都成为国家注意和关心的对象。我们永远也不会把我们边界内任何忠诚守法的集团看作是多余的。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是否锦上添花,而是看我们是否给缺吃少穿者雪里送炭。

如果我对于我国的精神和意志还有所了解的话,我们是不会听信贪图安逸的人、机会主义者和胆怯的人。我们会继续前进。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发布人介绍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史称“小罗斯福”,现代世界伟大的政治家,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主要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三巨头之一。 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是美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奠基人。

1933年,罗斯福第一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表达了他对复兴国家经济的决心,其“新政”得以顺利实施。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④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1933年,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为了搞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睦邻政策”,在经济上,则要奉行美洲国家之间互惠贸易协定。

1941年8月,罗斯福和英首相丘吉尔会于军舰上,并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大西洋宪章》,包括民族自决、扩大经济机会、消除恐惧与匮乏、海上自由、裁军等内容。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参战后,罗斯福动员了全部工业积极从事军事生产。此时美国的军工生产约为德、日之总和;1944年则达到轴心国生产之两倍。战争期间,罗斯福将精力专注于战略问题,与盟国磋商未来之和平规划。

1943年1月,罗斯福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一原则,认为战争与和平之维护有赖于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

1943年,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在德黑兰会晤,与斯大林相处颇为融洽。

1945年2月,三巨头再度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会晤,罗斯福及其军事顾问急欲争取苏联在亚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许诺了对日作战。罗斯福、丘吉尔也在远东向苏联作出让步。罗斯福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以维护战后和平。

在1941年1月6日致国会的咨文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根据租借法案,把必要的武器装备提供给那些总统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国家。由于战争逼近,他宣布了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这项宣布,被认为是关于美国人民准备为之奋斗的原则的最简要声明。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

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工厂停工、银行倒闭、农民破产。罗斯福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经济危机。他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但他却运用了“智囊团”经济专家们的智慧。由于这批经济学家出谋划策,反危机的“新政”得以顺利推行。在“新政”头100 天,罗斯福就签署了15 项重大法令,这些法令的草案,主要来源于其智囊人物。到1935年,生产、就业和制造业工资总额的指数就取得大幅度回升的成就。不懂经济的总统奇迹般地恢复了美国的经济元气。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罗斯福又一次求助于他的“智囊团”。他的大部分智 囊人物,包括精通战略的马歇尔,在分析了轴心集团各国的战争潜力、战略地位以后认为德国是轴心集团主力,击败了德国,日本就必败无疑。于是提出了“先欧后亚”的建议。罗斯福据此作出了战略决策, 在太平洋取守势, 集中力量于大西洋方面。 历史证明, “先欧后亚” 是当时最佳的战略选择。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比人力、比智力、比科技、比工业和资源的总体战。指挥作战已不像拿破仑时代那样凭直觉而是要依靠军事科学。罗斯福远不是军事专家,但他大胆起用军事人才。在太平洋战场,他依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在中印缅战区,他让史迪威独当一面;在欧洲,他让艾森豪威尔全权指挥远征军。最后,在华盛顿,还有一个可以信赖的马歇尔,以陆军参谋长的头衔节制三军。作为总司令,罗斯福不像希特勒那样去背诵某一兵器的月产量;也不像斯大林那样守在电话机旁指挥每一个战役;更不像丘吉尔那样亲抵北非沙漠干涉某一个炮兵连的调动。他很少过问战术问题,这样,参谋长们就能以军事专家的眼光,独立判断,相机行事。事实证明,这是最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结构。总统由此可腾出时间潜心研究大战略,而参谋长们也就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美国国务院即着手研究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殖民地是其中重要内容。美国计划战后在殖民地建立国际托管制度,这来源于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41年英美签署的《大西洋宪章》。在《宪章》中两国宣称,支持民族自决和独立,“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在与英国首相丘吉尔讨论时,罗斯福坚持《宪章》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全世界各地,包括殖民地在内。《大西洋宪章》是美国战后世界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它不但确立了“机会均等”、“贸易自由”、“航行自由”等对美国有利的原则,而且成为罗斯福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的旗帜 [19]

在以后的国际会议以及与下属谈话中,罗斯福多次谈及对殖民地实行国际托管的设想。1942年6月1日,他在与来访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会谈时提出了由国际组织托管各国殖民地的主张,并且以印度支那、马来属邦和荷属东印度为例 。1943年3月他又向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表示,在击败日本后,并非远东所有殖民地都将归还给原来的宗主国,一些不能立即独立的殖民地应置于联合国的国际托管之下。在1943年10月举行的英美苏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提交了一份由罗斯福起草的文件,提出设立专门的国际托管机构,把殖民地由一国托管转变为国际托管。在以后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托管问题均被列为会议议题 。

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一致认为,罗斯福与华盛顿、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是一个时代的伟人,但又是一个执著地追求美国现实利益的总统,他的行为方式更多地体现出了实用主义的倾向,正是这种不拘泥于教条理论的务实态度,才使罗斯福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洞察国家实情体察民众诉求之世界经典演讲《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

本文作者:落日苍茫风才定(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218658214261607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