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网_931730资讯信息网

兰州新区柔性“揽才”促发展:昔日东南飞 今北大英雄2011朝凤还巢|产业化|新区|兰州

  中新网兰州8月19日电 (记者 魏建军)“昔日东南飞,今朝凤还巢。”这是兰州新区自2012年成为国家级新区以来六年人才流动的缩影。人才,也成了兰州新区科技创新的高速“引擎”。

  不仅如此,当地官方还推出了“千人计划”“新区智库”等一系列柔性“揽才”套餐,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量身定制优惠政策,甚至还有“一人一策”的私人订制奖补方案,保障领军人才和团队。

  从六年前的荒滩,到如今人烟繁华的都市,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产业化处负责人马炳一步步见证了该地的“高度和宽度”。“路宽了、楼高了、人多了。”马炳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说,这是很直观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首先“人气足了”。

  “有了人气,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保障。”马炳举例说,仅在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就已累计引进孵化项目256项,培育产业化企业26户,年纳税额超过7000万元,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2400多个,目前,这里也成为了中国西部最大的孵化平台。

  马炳告诉记者,“一企一策”针对科技型企业,实行快速产业化试点工作。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和困难,制定了相应的试点方案和政策,给予相应的奖补扶持,为企业在发展前期、中期以及后期提供“保姆式服务”。

  作为“一企一策”的受惠单位,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人邵广礼介绍说,在办公场所等方面,兰州新区给予了五年免租的优惠。后期还将引进华为云数据中心、京东云数据中心以及中科曙光硅立方超算中心等一批企业入园,在税收上,还会享受15%的减免。

  邵广礼说,项目建成以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带动所有入园企业技术革新,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方面融合创新,孵化出一批新兴企业,并借助中科院先进计算技术联盟优势,集合产业力量,培养创新人才。在兰州新区乃至甘肃全省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创新基地。

  不仅如此,“一人一策”也是兰州新区柔性“揽才”的一种“良方”。马炳介绍说,以项目来带动领军人才,在重大科技专项方面,引进相应的团队,对具体的项目“私人定制”一个优惠的人才政策,通过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帮助。

  陈伟振作为兰州新区引进的高端人才,为新区“招了不少商”。2011年,兰州新区面向全球招聘时,他就报名并顺利考进了兰州新区招商局。“刚开始连路都没有,现在通衢南北、产业集群。”陈伟振说,每次回台湾,总会和亲朋好友提起新区的发展变化,“感觉全家都成了招商局的人。”

  2017年,陈伟振调入了兰州新区商贸物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他坦言,期间,也有东部沿海地区的猎头来挖,但自己舍不得离开,新区对于他的照顾让他觉得这里“就像家一样”。“要是仅仅为了钱,那我就去上海了。”陈伟振说,他计划在新区建一个“台湾产业园”,引进更多台企入住。

  据官方统计,兰州新区目前已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6个,引进各类科研人才1730名,其中博士42名,硕士348名,聘请“两院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学者141名加入“新区智库”。

  兰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大大曾俊萍介绍说,从2017年至2018年,新区共引进了近千名青年教师。“基本都留住了。”现在有很多兰州市区的学生选择来新区上学。之所以出现这种“逆流”的状况,除了“名校建分校”的优质资源,引进的这些优秀教育人才,也是家长们看中的。

  如今,“不光引进来,还要留下来。”兰州新区组织部人事工作处副处长牟相妍举例说,从这几年招聘的效果来看,每年人才的“流失率”逐渐降低。2017年,兰州新区几大国有企业招了2000多人,相比前几年“大量”流失的状况,留失率稳定在了7%左右。

  牟相妍介绍说,起初因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教育等各方面跟不上,引进人才十分困难,甚至还有“招来就回”的尴尬窘境。随着新区的建设越来越好,昔日的尴尬逐渐缓解,人才开始“回流”,甚至“不请自来”,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昔日东南飞,今朝凤还巢。”(完)